市场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资讯 >
浅析我国垃圾分类的典型模式及发展
发布日期:2020-03-13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前言: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加。垃圾分类扫地车,垃圾分类环卫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垃圾分类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末端处置的安全性,是垃圾进行“三化”处理的前提。

2016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虽然我国已在垃圾分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但从参与率和正确投放度以及资源化等方面来看,仍与国外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且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收效甚微。有学者指出,我国各大城市在垃圾分类的实施中均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行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上海除了部分示范小区外,大多数小区的正确投放率只有10%~20%,广州约为30%,南京约为20%。很多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仍然依靠保洁员的二次分拣,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综合分析,造成我国垃圾分类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垃圾分类引导和宣传力度不够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数市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也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尽管有的市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垃圾分类工作,但由于缺乏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具体如何分类,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市民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人数还有限。

(二)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运行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分类的系统建设和运行系统还不完善,垃圾分类回收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待加强。部分居民小区设置的分类投放垃圾箱形同虚设,混装垃圾、混合收集、混合运输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垃圾运输体系与资源再生企业、末端处理处置设施尚未形成直接的供求关系,分类出来的垃圾没有合适的处理方式。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害垃圾也没有相应的收集处理办法,大量的废电池、废旧荧光灯管收集后如何处置及处置的费用来源尚未明确。

(三)现有垃圾分类模式和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城市的垃圾分类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如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机物垃圾和无机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等,名称复杂的垃圾分类体系给市民的投放造成了困扰。小编在很多试点小区看到,“其他垃圾”收集桶有很多可回收物便把可回收垃圾也扔进“其他垃圾”桶。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垃圾分类,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解决居民参与率低的问题;

2.解决垃圾分类之后的去向问题;

3.解决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难题。

最近两年,垃圾分类工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面对垃圾围城,全国各省市、区县、单位联合企业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国目前主要的几种垃圾分类模式:

01二次分拣模式

生活垃圾二次分拣,就是依靠分类指导员的双手,将小区绿色厨余桶中的非厨余垃圾挑拣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让分类指导员变成垃圾分拣员去代替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垃圾分类扫地车,垃圾分类环卫车

简析:

1.二次分拣模式的参与主体是分类指导员,居民其实还是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所以它解决不了居民参与率低的问题;要让居民真正地参与垃圾分类,从根本上还是要让他们从源头开始做好分类;

2.二次分拣的对象是厨余垃圾,像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其他垃圾,分类指导员们都不分拣,所以没有真正地达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此模式操作简单,方法原始,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运营。因此靠“二次分拣”支撑的垃圾分类是走不长远的。

02积分兑换模式

这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模式,目前比较普遍,相比二次分拣有一定的改良和进步。居民通过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注册账户,投递垃圾后账户可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用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上海市推行的“绿色账户”干湿分类激励机制就是这种。类似的模式还有“环保档案”,“绿色银行”等。

简析:

1.发积分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参与垃圾分类不便利的问题,提高了垃圾分类参与的便利性,但积分可兑换的商品价值低,降低了居民积极参与的热情;

2.缺少正规的后端加工利用链条来承接前端的资源回收,做到低值资源有出路、可监管;

3.仍然是粗放型管理,也无法达到解决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标准。

03智能回收柜模式

相对于前两种模式,智能回收柜有实体,便于宣传,但形式大于实际意义,而且它还是没有解决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问题。

环卫垃圾分类亭

简析:

1.目前参与垃圾分类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回收柜老年人不会用,年轻人会用但不参与。还是无法解决居民参与度的问题;

2.智能回收柜只收有价值的可回收物,而有价值的可回收物在生活垃圾总量中占比不到20%,且不能对生活垃圾中占比更高的厨余垃圾进行减量,没有真正地解决垃圾分类的减量化问题;

3.可回收柜的柜口极小,只能收小件规则物,每种类别柜体储存空间有限,需大量人员频繁开柜收运,运营成本极高;

4.回收柜占地面积大,成本高昂,施工、水、电、进驻费及维护管理成本也非常高,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因占用社区公共空间,容易遭到业主投诉。

04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它是目前垃圾分类的较新模式,运营难度比较大,资金投入较多。即将生活垃圾从源头到中端和末端进行全流程运营管理:垃圾从产生开始,到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再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监管,切实做到垃圾不屯留、不落地,日产日清,不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环卫垃圾分类亭

简析:

1.这种模式目前比较推崇的方法是前端干湿两分,只分一次,方法简单、操作便捷、便民利民,居民做得到,喜欢做,也愿意做。干垃圾免费上门回收,给予环保金奖励,湿垃圾则鼓励居民主动交投,给于环保积分奖励,完美解决了居民的参与度问题;

2.分类回收员把从居民家中回收到的干垃圾运输到分拣中心,再经过机械自动打包压缩,分别运送到利废企业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所有的有害垃圾会对接给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妥善解决了垃圾分类之后的去向问题,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和随意丢弃,实现了减量与资源利用最大化;

3.通过溯源终端对每户家庭投递的垃圾种类及重量自动录入云平台系统,打造生活垃圾从前端产生、中端清运、后端处置再生利用的全流程数据链,实现垃圾分类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数据可知。整个过程依靠技术手段支撑,形成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综上对比这四种模式的优缺点:

垃圾分类数据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垃圾治理,任重道远。推行普遍分类制度,形成中国特色垃圾分类经验,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体系。总之,破解垃圾治理难题需要全面统筹,并将其提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方能促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真正找到垃圾治理难题的破解之路。
文章转自《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如有侵权,请联系版主。